钢结构的日常维护
钢结构的日常维护是确保其安全性、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关键,以下是针对钢结构维护的核心要点和操作建议:
一、基础清洁与环境管理
表面清洁
定期清除钢结构表面的灰尘、污垢、落叶、积雪等杂物,避免腐蚀性物质(如酸雨、工业粉尘、盐分)长期附着。
对于潮湿或易积灰的区域(如节点、角落),可用高压水枪(水压适中,避免损伤涂层)或软刷清理,必要时使用中性清洁剂(避免含酸 / 碱性成分)。
环境改善
检查周边是否有腐蚀性气体(如化工废气)、污水排放或植被过密导致潮湿,及时整改污染源或加强通风。
在沿海、化工区等高腐蚀环境,可增加表面防护频次(如涂层维护)或选用耐候钢(如 Q355NH)。
二、防腐与防锈维护
涂层检查与修复
周期:每年至少 1 次全面目视检查,重点关注焊缝、螺栓连接处、拐角、积水部位等易锈蚀区域。
破损处理:发现涂层剥落、生锈(哪怕微小锈点),需及时打磨除锈(至金属表面无锈迹,达到 Sa2.5 级标准),并补涂配套底漆、中间漆和面漆(颜色、材质需与原涂层匹配)。
整体重涂:若涂层大面积粉化、开裂(超过 30% 面积),需彻底清除旧涂层后重新涂装,涂层厚度需符合设计标准(如室外钢结构总厚度≥150μm)。
阴极保护(如有)
对于长期浸泡或高湿环境的钢结构(如码头、桥梁),检查牺牲阳极是否失效(重量减少 50% 以上需更换),或外加电流系统的电极、导线是否正常。
三、结构完整性检查
构件与连接节点
构件变形:观察钢柱、钢梁是否有弯曲、凹陷、局部鼓曲,重点检查荷载集中区域(如支撑节点、吊车梁),可用经纬仪、拉线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垂直度和挠度,超过规范限值(如 L/400)需加固。
焊缝与螺栓:
焊缝:目视检查是否有裂纹、咬边、焊瘤,重要结构(如桥梁、厂房吊车梁)需定期用超声波或磁粉探伤(建议每 3-5 年 1 次)。
螺栓:检查高强螺栓是否松动(可通过防松标记判断)、螺帽缺失或锈蚀,用扭矩扳手按设计值复紧(初拧 + 终拧),普通螺栓需补全并做防腐处理。
支撑系统与基础
检查支撑(如柱间支撑、屋面支撑)是否松弛、断裂,连接板是否变形;基础是否有沉降、开裂,地脚螺栓是否松动、锈蚀,必要时灌浆加固或重新浇筑基础。
四、功能性部件维护
排水与防水
清理屋面、天沟、雨落管的堵塞物,确保排水畅通,避免积水导致钢材锈蚀;检查屋面接缝、采光带边缘的密封胶是否开裂,及时补胶。
钢结构与混凝土接触部位(如柱脚)需防止雨水渗入,可增设防水挡板或密封材料。
防火与防雷
防火涂层:检查防火涂料是否脱落、粉化,厚度是否达标(用测厚仪检测),破损处需按原设计标准修补(如超薄型涂料修补后需保持耐火时间)。
防雷接地:测试接地电阻(≤10Ω),检查避雷针、接地线与钢结构的连接是否牢固,锈蚀的接地扁铁需除锈并做防腐处理。
五、日常使用与安全管理
荷载控制
严禁超载使用(如在钢结构上随意增加设备、悬挂重物),如需改造需经结构验算,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变形或断裂。
安全操作
维护时如需高空作业,需使用合格的脚手架、安全带,设置安全网;焊接、打磨等动火作业前,清除周边可燃物并配备灭火器材。
对人员频繁接触的钢结构(如楼梯、平台),检查扶手、栏杆是否松动,防滑涂层是否磨损,及时修复。
六、维护记录与周期规划
建立档案
记录钢结构的设计图纸、材料清单、涂层参数、历次维护时间及内容(如除锈方法、涂料品牌、检测数据),便于追溯和制定维护计划。
周期性检测
常规检查:每年 1 次,包含目视检查、简单工具测量(如涂层测厚仪、扭矩扳手)。
深度检测:每 3-5 年 1 次,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无损检测(焊缝探伤、钢材强度检测)、结构应力测试或荷载试验,尤其针对使用 10 年以上的钢结构。
总结
钢结构维护的核心是 “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,通过定期清洁、防腐、结构检查和功能维护,可有效延长使用寿命,避免因锈蚀、变形或连接失效引发安全事故。对于重要钢结构(如建筑、桥梁、机械承重结构),建议制定个性化维护方案,并结合专业检测确保维护效果。
上一篇: 钢结构如何防锈
下一篇: 没有了